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当代壮族历史书写的壮族形象建构壮族形象建构(3)

来源:当代会计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六)热情好客、团结互助、包容性大、重孝道的壮族形象 这是黄现璠先生在《壮族通史》里介绍的另一组壮族民族性格:热情好客、团结互助、包容性

(六)热情好客、团结互助、包容性大、重孝道的壮族形象

这是黄现璠先生在《壮族通史》里介绍的另一组壮族民族性格:热情好客、团结互助、包容性特强、重孝道。

关于壮族的热情好客特点,他也是先引证历史文献的说法,如明人邝露的《赤雅》说壮人,“人至其家,不问识否,辄具牲醴,饮啖,久敬不衰。”明代徐霞客在下雷(今大新县)路遇一老人,老人热情地把他请到家中,“请少憩以候明晨”,并“煮蛋献浆”来招待他。到达向武土司(今天等县)考察时,“土州守黄君,一见如故,遂欢饮十日。”然后黄先生又以自己的所见来补充说明。他说,在有的壮族村庄,宰杀年猪时,村人共食一餐。在喝喜酒时,连妇女怀中的婴儿也有一份菜食,并由母亲打包带走。壮族人崇尚待客以礼,谈吐文明。食饮入席时,要请客人坐尊位。在一些壮族地方,像春节这些大节日,往往是一家来客,各家招待,客人要轮圈吃一遍,不吃者不礼貌,只要各家都尝一点,便是领到了情,尽到了礼。壮族有一谚语云:“千金难买客登门,杀牛难得亲友来。”

关于团结互助性格,他也是先引证历史文献的说法,如明人邝露《赤雅》说:“有无相资,一无所吝。”光绪《镇安府志》(卷八)也说壮人:“凡耕获,皆通力合作,有古风。”然后,黄先生又以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来加以验证。他说,在壮族农村,一户人家砌新房子,全村大人都来帮忙,有的平整屋场,有的上山伐树抬木,有的舂墙、上梁、盖瓦,直至完工。有的地方各人都回家吃饭,不用主家招待,以后大家都依此惯例相互帮忙就行了。遇上婚丧事情,全村人和亲友,几乎有钱出钱,有米献米,有酒捐酒,有力出力,使当事人能顺利地把事情办妥。村里有人生孩子的,家家都主动登门送鸡、送蛋、送酒、送肉,给产妇滋补身体。对于族房内鳏寡孤独的人,不管是否负有直接赡养的责任,都尽力设法照顾。壮族人民自古就形成了“一家有事百家帮”的传统习惯。时至今日,在壮族不少地方,哪家有子女上中学、大学读书而其父母又无力供给费用时,亲戚、族内、叔伯都量力给以资助。

关于壮人绝少排外心理,具有包容性格的特点,黄先生从成因和表现两个方面来加予说明。他认为,这一包容性格的成因,是由于秦汉以后,汉人逐渐进入广西,壮族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杂居,逐渐突破了民族文化的局限而形成的共同民族心理。具体表现在,对于外来的汉人,壮人绝少排斥心理,还广泛地与之杂居、交往、通婚;对于汉族先进的精神文化和生产工具,壮族也是积极地吸收,比如,在铜鼓的纹饰上就借鉴汉族流行的纹饰,镌刻体现汉族文化理念的文字;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也有仿照汉族的饮食、衣着、礼规、房屋、节日、婚姻、丧葬等风俗习惯的;在民间文学的创造中,壮族也吸取了很多汉族题材的故事,如汉族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经过壮族化的改造之后亦广泛流传。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包容的心理与性格,才使得在壮族聚居区虽然住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但却很少发生尖锐的大规模的民族冲突。

关于尊老、讲孝道的性格,黄先生认为这是壮族的一种礼规习俗。壮族的《十劝歌》中的《劝孝顺歌》就是教导年轻人孝顺老人的:“我劝晚辈们,孝顺老年人。老人若生病,服侍要殷勤。早端洗脸水,晚端洗脚盆。口渴帮倒茶,风冷要关门。”在用餐时,最年长的老人不到就不能开饭,一定要等他入席了,才能开饭,而且尊位都要留给老年人。吃饭过程中,幼辈都要争相给老人挟好菜,过节杀鸡总是留出胸脯、肝脏、鸡椎给老人吃。路上遇见老人手拿东西或肩挑重物,必定代拿(或代挑)一程,甚至送到老人家里。就是骑马赶路,遇到老人时,也须下马向老人问候。在村子里,那些经验丰富、德高望重、通情达理、见多识广的老人,更是深受尊敬,被尊称为“都老”。“都老”是壮语“老者”的汉音记音,意译为“头人”,是壮族村民对其族长和头人的尊称。如果儿辈结婚后不跟老人住而让老人单过的话,定会受到全村人的谴责,让你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从上述关于壮族民族性格的叙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热情好客、团结互助、包容性大、重孝道的壮族形象的存在。总之,以上六种壮族形象,就是笔者从以黄现璠等的《壮族通史》和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为代表的当代壮族历史书写中,所感受到的主要壮族形象。这说明当代的壮族史书写较好地完成了历史书写所应该具有的形象建构任务。

文章来源:《当代会计》 网址: http://www.ddhjzz.cn/qikandaodu/2021/0511/1144.html

上一篇:浅论新出土墓志对当代篆书创作的启示以陕西明
下一篇:新时代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当代会计投稿 | 当代会计编辑部| 当代会计版面费 | 当代会计论文发表 | 当代会计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会计》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