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当代军事辩证法视域下《孙子兵法》中军事辩证(3)

来源:当代会计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对战争本质的探究 《孙子兵法》开篇即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认为战争是关系着国家和民众生死存亡的

(二)对战争本质的探究

《孙子兵法》开篇即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认为战争是关系着国家和民众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认真对待、细致考察。因此,孙武对战争的本质及制胜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战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联系起来,将战争指导放在了全局性战略地位。

1.在战与不战的关系上,主张慎战

《孙子兵法》强调对战争要采取谨慎态度,对于战与不战,孙武更是主张要慎战。孙武在《火攻篇》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5]首先,孙武的慎战不是不战,而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国之大事”的重要性,才必须慎重对待。在对待战与不战上,孙武提出了自己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5],以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5]。这里的利,则是指统治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利益。其次,慎战要求着胜战。孙武提出了“安国安军”的目的,则作战必须得此利,在这里,慎战内涵着不打没有胜算的战争,要求战则必胜。再次,慎战要求着备战。孙武强调,慎战一定要备战,他在《九变篇》提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5]认为“用兵”要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只有备战充分,拥有强大军备力量,才可迫使对方不敢轻易开战。

2.重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从来都不能孤立地看待战争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否则将无法取得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战争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正如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交往用另一种手段来继续”。[8]孙武深刻认识到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他在《孙子兵法·形篇》提到,“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5],在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强调了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又在《火攻篇》提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5],认为忽视政治目的的战争是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可以看到,孙武在“安国安军”这一出发点上已经强调了战争是有着政治目的的,虽然他并没有在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上有更明确的表述,但其在此问题的认识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三)战略战术上的辩证法

在对战争本质和制胜要素的认识上,充分反映了《孙子兵法》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而其军事辩证思想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对战略战术的作战指导上。《孙子兵法》着重探讨了制胜之道,《计篇》中提到,“兵者,诡道也”[5],便强调了用兵之道,而它得以影响深远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作战实用性。

1.全胜观

“全胜”可谓孙武用兵之道的最高境界,其在《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5]在此,孙武否定了“百战百胜”的胜战观,肯定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观。孙武进一步指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5],认为取胜在战之外,提倡了谋略和外交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孙武对战争的政治目的的深刻认识。

2.在主动与被动关系上,提倡争取主动权

孙武强调在战场上的战争主动权,重视在作战态势营造上的主动,提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5],以求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5]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孙武认为,一是要善于以“奇正”用兵。他在《势篇》提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5],认为只有奇兵方可取胜,但作战也离不开以正用兵,必须要把握战争态势中的“奇正”关系及其间的转化,才可争取主动;二是要做到“避实击虚”。孙子在《虚实篇》提到,“兵之形,避实而击虚”[5],强调要集中攻击敌人薄弱环节。而敌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虚实之势也根据具体作战条件而发生转化,因此要“因敌而制胜”[5],做到灵活机动;三是要集中优势兵力。《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到,“识众寡之用者胜”[5],认为以众击寡是争取主动的关键,进而在《虚实篇》提出,“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5]进一步强调了集中优势兵力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当代会计》 网址: http://www.ddhjzz.cn/qikandaodu/2021/0220/631.html

上一篇:从会计成本管理角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下一篇:高层动态

当代会计投稿 | 当代会计编辑部| 当代会计版面费 | 当代会计论文发表 | 当代会计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会计》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