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国当代建筑在对传统文化传承中引领世界

来源:当代会计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构成中国文化的要素很多,但是衣、食、住、行是其基础与核心。在住方面,中国式建筑,或者说是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伴随着近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构成中国文化的要素很多,但是衣、食、住、行是其基础与核心。在住方面,中国式建筑,或者说是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伴随着近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很多新盖的建筑又重新回到了新中式的建筑风格。

中国的传统哲学,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自然科学、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美学、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从《周礼.考工记》到后来的《鲁班经》以及宋代的《营造法式》等著作无一不是古人对建筑智慧的洁晶。


儒、道、释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建筑背后的哲学与法则亦不能脱离儒、道、释的思想精髓。中国古代建筑的外在形式大多得自孔孟之道的儒家与中国佛家的禅宗哲学,而内部空间架构则得自老庄之道的道家较多。以古建筑的宫殿与住宅为例,紫禁城主要的建筑中,大殿名称为“太和”、“中和”、“保和”,两翼的建筑名称为“体仁”、“弘义”,都跟伦理宗教有关系。北京西郊的园林,颐和园表现的是颐与和的相互融合,把《易经》中“颐卦”的智慧和《中庸》里面“致中和”的哲学思想在建筑学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圆明园表现的是佛家的“圆满”。现在我们哪怕通过复原当时圆明园的3D实景图,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得到当时这些建筑群是多么的气势磅礴。而紫禁城其布局以中轴做左右对称,中为主,旁为从,左昭右穆,主从尊卑序位分明,体现儒家人伦之序。中国人的建筑思维首先讲究“居正”,居正才能表现出善来,行为和建筑都要表现出“正”来。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国儒家的这种善的最高境界,就是跟圣人思想,结合统一,达到仁的境界,中庸的境界。


建筑物之外的庭院路径则依环境形式而变通,所谓“千尺为势,百尺为形”,从小而大,从近而远,渐层式的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合乎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中国建筑非常讲究阴阳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上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都知道“向阳花木早逢春”的道理。中国古典建筑当中非常注重以人为本的自然养生理念,所以大部分建筑都是坐北朝南而建的。“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这就基本上对中国建筑下了一个定义。

中国建筑还讲究圆润、圆满。因为佛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圆满,所以中国古建筑经常有一种理想化的建筑——辟雍。辟是一种玉,雍就是圆和、圆满,也是中和的意思。圆而中,中而和,所以辟雍是中国建筑借鉴佛家哲学的一种最高典范。所以我们从现代社会保存的古建筑中依然可以去清晰的找到儒、道、释三家古人的精神智慧。

中国的古建筑主要在形与势、美与巧的方面,它是古人智慧的体现。长城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借山势而建,如一条苍龙蜿蜒万里,把整个中国的山川都纳入其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建筑与天地山川的契合。紫禁城之所以大气磅礴就是因为它的四平八稳,以及分阶式院落建筑。把中国古人的仁、义、中庸、中正、德行、知行、礼乐、孝廉都融入于中。欣赏古建筑的美,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仁”者犹如大地一样的厚德载物,所谓“智”者犹如水一样的上善润下。中国的建筑艺术观念最强调的不是“美”,而是“巧”,气势磅礴、巧夺天工,小巧玲珑,鬼斧神工,独具匠心是中国建筑的特点。

追求实用性。古代建筑是一种具有艺术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物品,但这一定论并未获得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的认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仅停留在建筑工匠们口耳相传的层面上,这导致传统建筑无论是内部构造形式还是整体风格,都过于趋同化和标准化,工匠们更侧重于建筑的艺术美感,对建筑实用价值缺乏重视。从建筑物的实用性来说,建筑物的内部构造、布局结构、空间规划都属于最基本且最关键的要素。

突出人文主体情怀。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人文性。建筑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更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

彰显哲学思想内涵。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且唯美的元素符号,还拥有浓烈的哲学韵味,而且其充分遵从自然法则,并将自然景象巧妙融合。

文章来源:《当代会计》 网址: http://www.ddhjzz.cn/zonghexinwen/2021/0304/686.html

上一篇:张大千的得意门生,当代中国画坛名宿-大器晚成
下一篇:当代极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王金奎

当代会计投稿 | 当代会计编辑部| 当代会计版面费 | 当代会计论文发表 | 当代会计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会计》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